市三医院准医生转化角色 了解患者需求

发布日期:2010-08-09
穿上白大褂“会看”还要“会说”
市三医院准医生转化角色  了解患者需求
 
      “好不好,货比三家就知道”这是商家惯用的口号,近日,杭城一家医院也提出“满不满意,多问问病人才知道”,记者从杭州市三医院获悉,该院今年49位“准医生”“准护士”不仅换位“患者”角色,还深入杭城各个级别、层面的医疗单位,向各类患者搜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良方。
 
49位准医生准护士“体验”看病
      面临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硕士生小谢来说,现有的文化知识足够胜任住院医师的工作。但这样就能服务好病人吗?
      8月6日,带着问题,像小谢一样的49位市三医院的新同志展开了为期一天的调查与体验生活。他们分成10组进入20家省级医院、市级医院、社区卫生院进行“患者”体验,他们的任务不是求医,而是寻找上岗后的工作方式。其中有28位医技人员,21位护士,80后的占多。
      除了体验“患者”,此次49位准医护人员还对500位患者、社区居民针对杭州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状况作了一次针对性问卷,并与他们交流,耐心听取患者的意见、建议以及对现有医疗服务新举措的看法。
 
五成以上的人生病后更喜欢向医护人员倾诉
       在调查的其中 “生病了,您最愿意跟谁沟通?” 一问中显示,选择愿与医生和护士沟通的占55.68%,选择亲人和朋友的占44.32%,数据说明病人在生病期间更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他们更渴望与医务人员有心里之间的沟通。
      家住朝晖社区的叶向阳(化名)深有体会,他觉得哪怕家人和医务人员在安慰时言辞是接近的,但还是更相信医生,因为他们对疾病认识是专业的。去年他脸上突发了一脸的“青春痘”,给他造成了很大影响,不敢上班,不敢见人,整天大门不出,无论父母怎么劝都不管事,有时还寻死寻活的,最后母亲不得不把他带到医院治疗。与医生短短几分钟的交谈,让李刚相信 “青春痘”也只是一种常见病,只要搽点药膏、吃些药自己就慢慢会消退下去了,心里的疙瘩也就随之解开了。
 
七成患者认为医生不仅要“会看”还要“会说”
      “您认为医生在会看病、会沟通之间哪个更重要还是都应该兼备?”在就诊过程中,很多医生患者可能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医患之间在医疗程序上都是对的,却偏偏因为一两句言语的不当,导致医患纠纷的产生。那么,是否医护人员需要同时具备会看和会说功能呢?
      在500多份的抽样问卷调查中发现事实上有七成人认为会看病和会沟通是同等重要,10%的人甚至认为沟通更重要与会看病,而在调查中也发现,侧重于沟通的基本上都是高学历人群。他们认为医护人员沟通的技巧、说话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心情,也可能直接导致疾病的愈后。他们更喜欢听到医护人员自信、真诚、耐心的跟患者说话。
 
等候时间、标识清晰度——患者关心度最高
      为解决“看病难”各家医院采用不同方式方便患者就医,比如像市三医院开出方便门诊、错时门诊,甚至是早门诊、夜门诊等,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就医等候时间,得到了病人的赞同。但是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都恨不得一分钟时间当两分钟用,因此他们更渴望等候的时间能短些。
      调查结果有78%的人认可目前医院就诊流程有所简便,然而有80%的人提出就诊等候时间最好在30分钟以内,一位来自宁海的患者介绍,等候时间与耐心是反比的,等的越长,耐心越差,越会与医生出现争执。
      清晰度也是外地患者比较关心的内容之一,一位患者说,现在的医院都越造越大,楼层越来越高,检查名头也越来越多,我们这些从外地来的,经常会晕头转向,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问多了不好意思,不问又实在找不到。所以建议最好有种像汽车一样的电子导航图,一目了然。
 
 
                                                                                                            黄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