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应用IABP植入术成功抢救急性心梗伴休克患者
2014年11月14日16点,一个恬静的周五快下班的时间,当很多人为即将到来的周末生活而欢欣雀跃时,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医护人员却正在进行一场与死神的殊死搏斗。
受命于危难,火线增援
58岁的蔡先生11月12日晚间出现的胸痛,未重视。13日上午胸痛加剧,持续不缓解,出汗、恶心、呕吐。旋即就近入院治疗,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可治疗结果却让人无法承受,溶栓失败、挽救性PCI失败。患者持续胸痛,且伴气急、四肢厥冷。
鉴于病情危、急、重,蔡先生家属次日将其转至市三医院心内科,平时血压在150/100mmHg的蔡先生此时血压只有93/64mmHg了。心衰、心源性休克、心跳呼吸骤停随时会出现,每一样、分分钟都能让他与世长辞。心内科林玎主任临危受命,将刚下夜班已经超长工作了28小时的马丽萍医师、谢晓林医师迅速召回,研究治疗方案。
新技术应用、转危为安
导管室就位、麻醉准备、手术开始。命运似乎和蔡先生开了更大的玩笑,术中导管造影显示情况非常糟糕:前降支起始段全闭。病人危在旦夕,分秒必争的抢救时间弥足珍贵。血栓抽吸、支架植入、IABP植入,使原先闭塞的血管重新畅通,使前降支恢复血流。术终,血压121/65mmHg,无胸痛、胸闷、心悸等各种不适,曾经命悬一线的蔡先生安返病房。
后战争时代、严密观察
IABP植入术后需严密观察病情,对护理要求高,林玎主任、方红薇护士长、刘怀莉主管护师严密监测IABP各项参数及蔡先生的生命体征。第二天,轮休的林玎主任又从家中赶来,请夏宏生主任为蔡先生行床边心超检查,并仔细查看各项医疗、护理记录,确保万无一失。
结局
因为市三医院救治及时、得当,蔡先生已安全渡过休克关。18日,蔡先生撤去IABP,生命体征平稳,各项指标走好。
疾病知识链接:
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简称:PCI),是指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的治疗方法。
IABP:即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或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pulsation 简称:IABP),是最早以氧供氧耗理论为基础的辅助循环方式。1968年首次应用于临床,IABP早期主要用于心脏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心源性休克或心功能衰竭患者的循环支持,通常需要外科手术切开血管植入主动脉内球囊。20世纪80年代经皮穿刺技术的出现使IABP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操作简便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高危PCI患者的循环支持。